內蒙古腐植酸鈉是以風化煤、泥炭和褐煤為原料經特殊工藝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大分子有機弱酸鈉鹽,其結構比較復雜,已知腐植酸分子中含有苯環、稠環和某些雜環(如吡咯、呋喃、吲哚等),各芳香環之間有橋鍵相連,芳香環上有各種功能基團,主要是羧基、酚基、羥基、甲氧基、醌基等。腐植酸鈉中腐植酸干基含量超過75%,是一種生產綠色乳肉蛋食品用的良好獸藥和飼料添加劑。
我國把腐植酸做藥用的歷史較久,早在北宋時代(公元1127年)就開始應用,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的“東墻土腐爛之古木”和“烏金石”實際上指的就是泥炭和風化煤。但對其開發利用還是最近半個世紀的事,早在1902年,德國首先利用泥炭回收氣體中的氨制取了腐植酸銨,其后許多國家的科技工作者在腐植酸用于工業、農業、醫療衛生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在中國起步更晚一些,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有些早期工作,但真正受到國家鼓勵和推動是在70年代中葉以后,而腐植酸鈉在畜牧獸醫上的研究還是近幾年國內外探討的新課題。